
- 书名:资治通鉴
- 作者:司马光
- 周纪一
- 周纪二
- 周纪三
- 周纪四
- 周纪五
- 秦纪一
- 秦纪二
- 秦纪三
- 汉纪一
- 汉纪二
- 汉纪三
- 汉纪四
- 汉纪五
- 汉纪六
- 汉纪七
- 汉纪八
- 汉纪九
- 汉纪十
- 汉纪十一
- 汉纪十二
- 汉纪十三
- 汉纪十四
- 汉纪十五
- 汉纪十六
- 汉纪十七
- 汉纪十八
- 汉纪十九
- 汉纪二十
- 汉纪二十一
- 汉纪二十二
- 汉纪二十三
- 汉纪二十四
- 汉纪二十五
- 汉纪二十六
- 汉纪二十七
- 汉纪二十八
- 汉纪二十九
- 汉纪三十
- 汉纪三十一
- 汉纪三十二
- 汉纪三十三
- 汉纪三十四
- 汉纪三十五
- 汉纪三十六
- 汉纪三十七
- 汉纪三十八
- 汉纪三十九
- 汉纪四十
- 汉纪四十一
- 汉纪四十二
- 汉纪四十三
- 汉纪四十四
- 汉纪四十五
- 汉纪四十六
- 汉纪四十七
- 汉纪四十八
- 汉纪四十九
- 汉纪五十
- 汉纪五十一
- 汉纪五十二
- 汉纪五十三
- 汉纪五十四
- 汉纪五十五
- 汉纪五十六
- 汉纪五十七
- 汉纪五十八
- 汉纪五十九
- 汉纪六十
- 魏纪一
- 魏纪二
- 魏纪三
- 魏纪四
- 魏纪五
- 魏纪六
- 魏纪七
- 魏纪八
- 魏纪九
- 魏纪十
- 晋纪一
- 晋纪二
- 晋纪三
- 晋纪四
- 晋纪五
- 晋纪六
- 晋纪七
- 晋纪八
- 晋纪九
- 晋纪十
- 晋纪十一
- 晋纪十二
- 晋纪十三
- 晋纪十四
- 晋纪十五
- 晋纪十六
- 晋纪十七
- 晋纪十八
- 晋纪十九
- 晋纪二十
- 晋纪二十一
- 晋纪二十二
- 晋纪二十三
- 晋纪二十四
- 晋纪二十五
- 晋纪二十六
- 晋纪二十七
- 晋纪二十八
- 晋纪二十九
- 晋纪三十
- 晋纪三十一
- 晋纪三十二
- 晋纪三十三
- 晋纪三十四
- 晋纪三十五
- 晋纪三十六
- 晋纪三十七
- 晋纪三十八
- 晋纪三十九
- 晋纪四十
- 宋纪一
- 宋纪二
- 宋纪三
- 宋纪四
- 宋纪五
- 宋纪六
- 宋纪七
- 宋纪八
- 宋纪九
- 宋纪十
- 宋纪十一
- 宋纪十二
- 宋纪十三
- 宋纪十四
- 宋纪十五
- 宋纪十六
- 齐纪一
- 齐纪二
- 齐纪三
- 齐纪四
- 齐纪五
- 齐纪六
- 齐纪七
- 齐纪八
- 齐纪九
- 齐纪十
- 梁纪一
- 梁纪二
- 梁纪三
- 梁纪四
- 梁纪五
- 梁纪六
- 梁纪七
- 梁纪八
- 梁纪九
- 梁纪十
- 梁纪十一
- 梁纪十二
- 梁纪十三
- 梁纪十四
- 梁纪十五
- 梁纪十六
- 梁纪十七
- 梁纪十八
- 梁纪十九
- 梁纪二十
- 梁纪二十一
- 梁纪二十二
- 陈纪一
- 陈纪二
- 陈纪三
- 陈纪四
- 陈纪五
- 陈纪六
- 陈纪七
- 陈纪八
- 陈纪九
- 陈纪十
- 隋纪一
- 隋纪二
- 隋纪三
- 隋纪四
- 隋纪五
- 隋纪六
- 隋纪七
- 隋纪八
- 唐纪一
- 唐纪二
- 唐纪三
- 唐纪四
- 唐纪五
- 唐纪六
- 唐纪七
- 唐纪八
- 唐纪九
- 唐纪十
- 唐纪十一
- 唐纪十二
- 唐纪十三
- 唐纪十四
- 唐纪十五
- 唐纪十六
- 唐纪十七
- 唐纪十八
- 唐纪十九
- 唐纪二十
- 唐纪二十一
- 唐纪二十二
- 唐纪二十三
- 唐纪二十四
- 唐纪二十五
- 唐纪二十六
- 唐纪二十七
- 唐纪二十八
- 唐纪二十九
- 唐纪三十
- 唐纪三十一
- 唐纪三十二
- 唐纪三十三
- 唐纪三十四
- 唐纪三十五
- 唐纪三十六
- 唐纪三十七
- 唐纪三十八
- 唐纪三十九
- 唐纪四十
- 唐纪四十一
- 唐纪四十二
- 唐纪四十三
- 唐纪四十四
- 唐纪四十五
- 唐纪四十六
- 唐纪四十七
- 唐纪四十八
- 唐纪四十九
- 唐纪五十
- 唐纪五十一
- 唐纪五十二
- 唐纪五十三
- 唐纪五十四
- 唐纪五十五
- 唐纪五十六
- 唐纪五十七
- 唐纪五十八
- 唐纪五十九
- 唐纪六十
- 唐纪六十一
- 唐纪六十二
- 唐纪六十三
- 唐纪六十四
- 唐纪六十五
- 唐纪六十六
- 唐纪六十七
- 唐纪六十八
- 唐纪六十九
- 唐纪七十
- 唐纪七十一
- 唐纪七十二
- 唐纪七十三
- 唐纪七十四
- 唐纪七十五
- 唐纪七十六
- 唐纪七十七
- 唐纪七十八
- 唐纪七十九
- 唐纪八十
- 唐纪八十一
- 后梁纪一
- 后梁纪二
- 后梁纪三
- 后梁纪四
- 后梁纪五
- 后梁纪六
- 后唐纪一
- 后唐纪二
- 后唐纪三
- 后唐纪四
- 后唐纪五
- 后唐纪六
- 后唐纪七
- 后唐纪八
- 后晋纪一
- 后晋纪二
- 后晋纪三
- 后晋纪四
- 后晋纪五
- 后晋纪六
- 后汉纪一
- 后汉纪二
- 后汉纪三
- 后汉纪四
- 后周纪一
- 后周纪二
- 后周纪三
- 后周纪四
- 后周纪五
《资治通鉴》相关介绍
作者简介
司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实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。他爱好历史,出仕以后,仍治史不懈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,名为《通志》,进呈宋英宗,英宗命其设局续修。此后,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,书局一直随身而设。1067年神宗即位,开经筵,司马光进读《通志》,神宗以其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命名为《资治通鉴》。王安石行新政时,司马光竭力反对,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,于熙宁三年(1070年)出知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。次年退居洛阳,专心编撰《资治通鉴》,至元丰七年(1084年)成书。从治平三年开局,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。
内容简介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、刘怒、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,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共1362年的历史。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,探讨了秦、汉、晋、隋、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、魏蜀吴三国、五胡十六国、南北朝、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,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、待人处世之道,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。时至今日,《资治通鉴》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。
短评
首先在于对历史本身的敬畏。以前觉得中国历史就是黑暗专制的历史,其实这样一刀切的看法是很愚蠢的认识。制度本身只能提供环境和土壤,而做事的还要靠人。比如自秦以降,西汉,西晋,明朝都分封诸王,结果都发生叛乱,而以八王之乱为祸最烈。除了制度性的安排失当,还有晋武帝明知太子难堪重任却没有换掉,加上顾命大臣所托非人,才造成了宗室内讧,晋室东渡的结局。之前看《两晋演义》的时候,对于八王之乱,感觉像杀猪一样,不忍卒读,甚至怀疑司马家族的血统基因有问题。当然,读了通鉴,才会明白这其实有更深刻的原因。
其次,在于对人性的洞察。韩信之祸就是很好的例证。刘邦抓了韩信,并没有杀掉,而是降职处理,以观后效。很明显,刘邦知道韩信功大,杀了会人人自危。悲剧在于此时韩信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敏感度,言语怏怏,甚至要谋反,最终自取灭亡,岂不悲哉?而诸葛亮也是弄权的高手,刘备入蜀之后,重用法正,但是法正睚眦必报,以公报私。有人劝诸葛亮要稍加裁制,结果孔明并不认同。原因在于,诸葛亮知道此时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他,一方面是分功的需要,避免诸葛亮大权独揽,一方面也要收揽蜀地的民心。凡此种种,不读通鉴,还真是很难琢磨出来。
最后,是对于一些历史常识的学习和了解。比如历代官制,古代的军事地理。我都是一边读通鉴,一边补充这方面的知识。感觉收获颇丰。
当然,通鉴不能只读一遍,而要读很多遍。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读,同时看看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,希望能有更深的体会。